
周書毅 Shu-Yi Chou
- 2023年9-10月 「波麗露在高雄」將再度巡演,沿山而舞。
- 2022/11/19-12/18 「無用的行動 II:駐村計畫7號101號房」,於台北國際藝術村雀榕廳展開。
- 2022年10-11月 擔任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「臺灣舞蹈平台」策展人。
- 2022年4-6月 以「波麗露在高雄」再現舞蹈旅行計畫《1875.拉威爾與波麗露》。
- 2021/10/30–11/28 「無用的行動I:此刻與過去的消逝」於台北國際藝術村百里廳展出《無用之地》影像紀錄檔案
- 2020年8月 成為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駐地藝術家,計劃為期五年(2020~2024)。
- 2020/9/19-20 獲選為台電金瓜石公共藝術計畫短駐藝術家,於金瓜石黃金博物館及水湳洞選煉廠周邊進行《Break & Break!無用之地》展演。
- 2020/4/24-5/8 策畫「靜觀未來-身體影像短片展」,邀請以影像關注身體語彙的創作者展出短片。
- 2020/1/16-1/18 受澳門城市藝穗節之邀,《Break & Break!無用之地》周書毅身體錄像展於路環信榮船廠展演。
1983年生。編舞家、舞者。
作為創作者,關注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;身為舞者,具獨特的身體語彙。近年編創主旨聚焦叩問生命的價值,反映個人或群體在不同社會脈絡下的狀態,以劇場、非傳統劇場、舞蹈錄像等形式呈現。奠基於多年創作經驗上,積極嘗試不同的創作方法,並持續探索與其他創作媒材合作的可能。
2019年因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委託創作《Almost 55喬楊》,及北京雷動天下現代舞團委託創作《在北京跳舞》,開啟其「華語計畫」構想,未來希望延展至其他國家,從語言開始,探索個人乃至地方、國家的歷史、文化、價值。
另在製作面向上,在成立「周先生與舞者們」期間,曾創辦「下一個編舞計畫」舞蹈平台(2011~2014),身兼策劃製作,省思舞蹈創作環境,期望累積建立台灣的舞蹈劇場美學,及舞蹈與觀眾間更良好的溝通橋樑。發起「舞蹈旅行」計畫(2011~2014),帶舞蹈走出戶外生活空間,將舞蹈的美好與更多人分享。2020年為回應新冠肺炎對社會的衝擊並提出藝術的反思,策畫「靜觀未來-身體影像短片展」。2022至2024年以「波麗露在高雄」再現舞蹈旅行計畫《1875.拉威爾與波麗露》,預計三年內完成高雄38個行政區的巡演。
2019年,作品《Break & Break!無用之地》獲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大獎。2009年,作品《1875.拉威爾與波麗露》獲英國表演藝術殿堂「沙德勒之井」劇院第一屆全球網路影片比賽首獎;同年作品《從身體出發》獲丹麥Cross Connection Ballet編舞大賽銅牌。2020年成為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首位駐地藝術家(2020~2024)。
曾獲獎助金赴紐約、巴黎、北京、香港、台北、台東等地駐村創作;並與驫舞劇場、雲門舞集2、組合語言舞團、稻草人現代舞團、高雄城市芭蕾舞團、豪華朗機工、狠主流多媒體、香港小交響樂團、不加鎖舞踊館、城市當代舞蹈團、北京雷動天下現代舞團等團體合作。作品發表於紐約秋季舞蹈節、德國杜塞朵夫舞蹈博覽會、英國沙德勒之井劇院、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、埃松省舞蹈平台、香港藝術節及台灣國家兩廳院等。
主要編創作品:《S》、《月亮上的人-安徒生》、《看不見的城市人充滿空氣》、《從身體出發》、《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》、《我/不要/臉》、《重演》、《關於活著這一件事》、《重演-在記得以前》、《周先生的最後一天》、《看的見的城市,看不見的人》、《Break & Break!無用之地》、《Almost 55喬楊》。
合作創作 : 周東彥導演《空的記憶》、豪華朗機工《一日》、《M》、王榮祿《無用》、陳芯宜導演《留給未來的殘影》、鄭志忠《阿忠與我》等。
舞蹈旅行計畫《1875.拉威爾與波麗露》
重複的樂章,仿如生命的同時流逝和累積,在得失與悲喜之間體悟生命的意義,受二十世紀初作曲家拉威爾作品《波麗露》的啟發,周書毅與舞者們集結生命經驗,對城市生活的細膩觀察與自省而精練創作…more…
無用的行動II:駐村計畫7號101號房
台北國際藝術村位於臺北市北平東路7號已有21年,每年都有許多藝術家來訪駐村創作,如今這棟樓右側經耐震評估檢測後,暫時無法入住,這也讓周書毅這居住外地的人無法進駐創作。當一個空間消失,它的力量是否也將消逝?在進入熄燈尾聲時刻,回想這座曾經進駐許多國內外藝術家的空間,如何透過空間的力量,打開藝術的能量。於是周書毅創造一間名為101號房的駐村空間,一個不存在的空間,邀請六位台北在地藝術工作者「進駐」使用,來回應這個空間曾經存在的意義,找尋再生的動能。
進駐藝術工作者:鄭志忠、吳牧青、陳長志、李國漢、林修瑜、梁俊文
特邀藝術家:馬提 · 馬哈查克
無用的行動I:此刻與過去的消逝《無用之地》影像紀錄檔案
2007年冬季周書毅獲選為台北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,首次進行駐村創作,他選擇用身體去探索自己移居的城市。在那之後的不同作品中,他不斷討論都市變遷、環境變化,發展許多與環境共生的作品,包括2020年他在衛武營屋頂上創作的身體錄像《暖化之後,我住在….》,以及2018到2020年的《Break & Break! 無用之地》身體錄像展系列,此系列行過北投的廢棄紡織廠、澳門的頹圮船廠、金瓜石的礦場遺跡。2021年周書毅重返台北國際藝術村,第一步便是分享過往作品,循著展示的物件及影像的敘事,如開啟紀錄檔案,透見他所面對曾經的有用與無用、旅跡中切實感受到的衝擊。思考藝術與社會發展關係中,那密不可分的關係是什麼?
Credit:
創作:周書毅 | 影像設計:李國漢 | 音樂設計:王榆鈞 | 燈光設計:莊知恆 | 裝置設計:葉光振 | 影像紀實:呂威聯、黎宇文、鄭立曜 | 影像演出:周書毅、田孝慈、李尹櫻
展出:2021年10月30日至11月28日於台北國際藝術村百里廳
Break & Break! 無用之地
周書毅首次舉辦身體錄像展,地點選在台北的空場藝術聚落,這裡在90年代以前是一間紡織工廠,閒置多年後,透過藝術家進駐產生新的能量。選擇於此的原因,正是想與休息再生的廢棄空間撞擊對話。此次展出的影像是2014年至2017年身體在各地移動的觀察 …more…
Unfolding Futures 靜觀未來-身體影像短片展
在困境中,影像中的身體,成為與未來對話的窗 …讓我們保持安全距離,靜靜地觀影,去感受導演與編舞是如何透過影像關注身體的語彙 …短片展共播放41部來自台、港、中、新、馬創作者的短片 .…more…
看得見的城市,看不見的人 Visible and Invisible
首演日期: 2014/5/10
透過編舞家周書毅的眼光,我們得以重新認識這座城市。此作概念源自2007年《看得見的城市—人充滿空氣》,延續與環境對話,轉換場域再次以城市為題,用全新舞蹈語彙解構、貼近社會脈動的思維,與新世代設計群攜手打造「隱形建築」,提問探尋「我們是用什麼樣的方式、什麼樣的速度生活著?」及「有什麼樣的看不見的權力關係,隱藏在這個城市底下?」。表述城市與人的消亡或誕生,及當面對社會、城市所發生的喧囂,我們是清醒又或盲從,還是努力地尋找生命的驅動力與自由前進著。看見城市與我們之間的改變。
城市變遷,來自人對速度與高度的追求, 建築物的生與再生,構成了現今眼見的城市樣貌,曾經生活其中的代代人們,用生命寫下這座城的氣質與味道。
看見與看不見的更迭未停,城市如生命。
無論明亮或黑暗的日子,城市一直發光,呼喚探索。
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 委託製作
關於活著這一件事 About Living
首演日期: 2013/10/25
每當傍晚街上的路燈亮起,從清楚的看見緩緩滑向黑暗,總會讓人想到「光」,這日常被忽略而仰賴感知的元素,光影像是日月的流轉如同「活著」與其他種種生命循環的方式,牽連著一種「繼續」,前進下一個約會,下一個晚餐,下一個再見,即便是心中的,城市會一直繼續亮著,生命也是,只是我們會停下!
《關於活著這一件事》2012年在香港藝術節發表 30 分鐘短篇版本後,周書毅即提出延續發展長篇獨舞的想法,期許在視覺裝置與身體語言上的相互推進,以及聲音聽覺上的生命力,身體也在思索更深的意涵。
2013年再次邀集創作群, 持續解構「光」的本質和其流轉而生的影,讓其具有形體、量感與空間的配置。發出10個關於活著的提問,探討歲月、身體和自由等生命中的種種,從可見到不可見、幽暗復幽明,身體在光影裡逡遊詮釋生命更深的意涵。看似沉重的寓意卻十足地清晰且紮根,依著不同的生命經驗被賦予不同的情感與聯想,引領我們去追尋,那你我都有感受經驗的表演。
2013年 《關於活著這一件事》同名新創作,臺北首演
2013年 紐約參與亞洲文化協會(ACC)50週年慶演出;首爾Duri舞蹈劇場巡演
2012年 第40屆香港藝術節-亞太舞蹈平台演出
重演 Reenactment
首演日期:2012/9/10
有一天我站著河流中央,水與石頭不知在這裡停留了多久…
透明的流,無形地推動著
時間,讓我們都習慣了速度;生活,在重複之中也不斷重來
生命試圖穿越時間,試著重來,也試著繼續
我們存在的歷史片刻,與那些曾有的姿態與記憶
聽,五分鐘後,又將有一架飛機,飛過去了
關於那些回不去的過去 覆蓋,我們都被覆蓋,無法倒轉
繼2007年的環境劇場作品《看得見的城市,人充滿空氣》之後,這是周書毅第二個長篇的戶外演出,以建築空間與光的時間為主體,《重演》乘載了歷史與記憶,更反思了時間與人的存在;那些存在的過程,不會再次回來。這次,我們將美術館的空間變為演出的主要承載體。 在這裡,從彼此的觀看開始,經由各種距離、角度、方向、位置下,找到一個我與物件和這空間存在的關係。這裡的空氣很慢,時間停滯,我們站著,看。就像千百年的時空凝結在空氣中,身體也被如此包覆著,感受著巨大的時間流,轉動。此時,身體會發生什麼事?我們跳進美術館,與那歷史記憶一起共舞,從晝到夜之後,身體與光。
一日 A Day
首演日期:2011/11/11
《一日》為豪華朗機工混種團隊的第一件表演作品,邀請編舞家周書毅,共同與結合新媒體藝術家、動力藝術家、音樂家、工程師,將互動投影技術、燈光機械裝置,與舞蹈揉合成一場跨域作品。
一日等於一輩子。
交換彼此每日的經驗及對環境的觀察融入,順應感官所發掘的質地發展出乎意外的自在,如實地描述日常生活裡一切有關他們的事物,共同在訊息轉譯與交換之中創造一種直接的感受力,重新建構思考人生的存在狀態。
空的記憶 Emptied Memories
周東彥與周書毅長達三年的創作計畫
以動力機械翻找被遺忘的抽屜、以環景影像重現日常場景,在光和影、虛與實的空間裡反覆演練著微小的生活片段,仔細檢視深埋在腦中的記憶痕跡。
「空」和「記憶」為核心發展主軸,運用環景攝影、即時影像處理、感測器與無線舞台裝置等技術之整合,試圖創造出一個虛實並存之「空的空間」。藉由表演者驅動外在物質世界的變形,呼應其內在抽象的心理狀態,呈現出一幅幅心靈景觀的有機流動。
導演/概念:周東彥
編舞/演出:周書毅
製作團隊:狠主流多媒體有限公司